2022-07-12 15:24:58 來源: 化工儀器網
土地鹽堿化被稱為土地的“絕癥”。鹽堿化土地長期嚴重制約了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產量的提高。此前,鹽堿地改良治理多采用淡水泡田壓堿等傳統模式,容易出現工程量大、耗水量高等問題,加劇了土壤次生鹽堿化。
據公開數據,我國有15億畝鹽堿地,其中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。因此開發好、利用好鹽堿地,對保障糧倉起到重要作用。
近日,山東省南皮縣鹽堿地治理成效顯著,成果明顯。“小偃60”小麥2021年度平均畝產1012斤,較同年當地主栽品種平均每畝增產10%左右。相比當地沒有采用耐鹽堿品種及微咸水灌溉等技術的麥田,平均每畝增產5%左右。這一成果離不開土壤技術升級更新。
此外,該地區的土地鹽堿瘠薄,多數地塊鹽堿度在0.3%左右。根據試驗數據,土壤鹽堿度大于0.1%時,一般種子就會受到鹽分脅迫,影響正常萌發。同時,由于鹽堿地改良技術不足,當地農民普遍挖掘深溝大壑,通過大水漫灌沖走土壤里的鹽分,有的地塊甚至要反復壓幾遍水才能勉強達到種植條件,生態擾動大,用水成本高。
如何讓鹽堿地變身高產田?秘訣精細管理、科技注入,修復技術需創新。一場鹽堿地改良科技會戰正在悄然打響。
通過實施水庫蓄水、管道供水、溝渠排水的“灌排分開、暗管排鹽”一系列模式,不僅減少了輸水途中水蒸發和滲漏,且外排水含鹽量由傳統淡水泡田壓堿模式的15‰提高到30‰,治理成效明顯提升。
對鹽堿土壤有機質含量低、土壤結構差等問題,該地區還建立了以沼渣、牛糞、耐鹽復合微生物菌劑為主的土壤質量提升綜合技術,可使鹽堿土壤有機質增加、孔隙度增大、容重變小,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,提高中重度鹽堿地脫鹽效率。
據了解,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歷時5年,主要對環渤海地區4000多萬畝中低產田和1000多萬畝鹽堿荒地進行改造,將長期遭受旱澇堿災害的環渤海地區建成我國重要的“糧倉”,其中核心技術主要圍繞“土、肥、水、種”突破。處在核心區的南皮縣就經歷了農業生產飛躍。
實際上,鹽堿地治理早已在廣袤土地持續治理多年。
山東東營市墾利區大力實施鹽堿地改良工程,多臺大型排堿專用設備在鹽堿地里進行挖溝、放管、深松作業。新技術的介入加快鹽堿地治理的腳步,不毛之地正在轉向綠色腹地,鹽堿地變身糧倉。數據顯示,“濟麥60”測產平均畝產460.98公斤,成為鹽堿地小麥高產典型。
值得注意的是,鹽堿地治理利用是一套“組合拳”。但在過去,治理手段單一,大多利用“挖深溝加大水漫灌”的辦法壓低鹽堿度,才能勉強達到種植條件,但出現大量“保苗不保收”的問題。另外,國內前期運行較多的單層管排鹽技術,存在地下水位和排鹽堿兩個目標難以同時兼顧的問題。
如今,在多個鹽堿地改良工程中,通過用塑料膜垂直鋪塑,封閉區域,防止鹽水內侵,用底層管控水位,上層管沖洗鹽堿,真空泵吸力加速滲透的方式,達到了較好的改造鹽堿地的目標。
同時以鹽堿修復新技術為核心,科研人員還研發了12項實用新型技術,涵蓋了現場施工、智能管理、后期維護等多個方面,實現地下管網由地上物聯網系統數字化控制,滿足精準農業的發展要求。
本文摘自人民網,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。
下一篇:真的木有了